“養魚先養水”。水是水產品賴以生存的環境,環境的好壞,會對水產品的品質、產量、病死率有直接的影響,最終影響到養殖企業(戶)的效益。同時,由于有些養殖戶不重視水質,把治病防病的重點放在投加藥物上,直接降低水產品品質、增加法律風險。 
但怎樣來保證水質?保證水質的道理很簡單:首先要知道水質是什么情況,然后在知道某個水質指標有問題時采取相應糾正措施,最后再了解完善后的水質是什么情況。如此往復,直至水質滿足要求。 了解水質狀況是保證水質的基礎。那么應該了解水質的什么情況呢?要從水產品在水中會導致水質怎樣的變化來考慮。養殖過程中,水產品需要呼吸,會對水中氧的含量有要求,如果水中溶解氧不足,嚴重會出現浮頭、窒息死亡,輕者則影響水產品體質及生長速度,因此需要測定溶解氧;由于殘餌、糞便、動植物尸體的沉積,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如氨氮、亞硝氮、硫化氫,這些輕者會影響水產品生長速度,重者會使水產品中毒死亡,因此需要測定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尤其是氨氮和亞硝酸鹽;水產品在水中生存,會有最佳的適合水溫,因此需要測定溫度;每種水產品對水的酸堿度都有特定要求,因此需要檢測pH值。由于水質是動態變化的,比如溶解氧,早上和傍晚水中溶解氧是變化的,因此每天要多次測量水質。而對于同一養殖水體,不同位置、深度水質也不同,那么水質還需要多點測量。通過對水產養殖水質的重要指標多次、多點測量才能夠清楚地掌握水質情況,只有對水質清楚地掌握,才能夠針對性地采取行動來改善水質。才能在事前預防而非事后補救——一般事前預防的成本要遠遠低于事后補救的成本。 我國水產養殖行業正在經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從粗放到科學、從散養到工廠化養殖的發展階段。相對應,水質的檢測方式也經歷著眼觀鼻聞、試劑盒、及現場檢測儀器(便攜儀器及在線儀器)的發展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