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油類污染物進入水環境后,留在水面上的油類污染物,因光照條件(光催化、自動氧化)、溫度、氧化微生物的作用和水文氣象條件的不同使水體中油含量有一定的降低。經過風化過程,油類污染物在水體中通常以四種狀態存在,即浮油、乳化油、溶解油和凝聚態的殘存物(包括海洋漂浮的焦油球以及在沉積物中的殘余物)。 2.石油類污染物在進入水體后,會在水面上形成厚度不一的油膜。油膜使水面與大氣隔絕,使水中溶解氧減少,從而影響水體的自凈作用,致使水底質變黑發臭。油膜、油滴還可貼在水體中的微粒上或水生生物上,不斷擴散和下沉,會向水體表面和深處擴展,污染范圍愈擴愈大,破壞水體正常生態環境。另外,水面浮油還可萃取分散于水體中的氯烴,如狄氏劑、毒殺芬等農藥和聚氯聯苯等,并把這些毒物濃集到水體表層毒害水生生物。 3.石油污染破壞水體環境給漁業帶來的損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石油污染能破壞漁場,沾污魚網、養殖器材和漁獲物,水體污染可直接引起魚類死亡,造成漁獲量的直接減產。其次表現為產值損失,油污染能使魚蝦類生物產生特殊的氣味和味道,而且這些氣味和味道無論采取怎樣的加工方法都無法消除,因此可降低水產品的食用價值,嚴重影響其經濟利用價值。人們在食用受石油烴衍生出的致癌物質特別是多環芳烴污染的水產品時,這些致癌物質可通過食物鏈的傳遞危及人體的健康和安全。 4.水體中的石油類污染物主要通過動物呼吸、取食、體表滲透和食物鏈傳輸等方式富集于動物體內。水體中石油類污染物含量為0.01~0.10mg/L?時,會對水生動物產生有害影響,導致其中毒。另外,石油中有些烴類與一些海洋動物的化學信息(外激素)相同,或是化學結構類似,從而影響這些海洋動物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