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水體中的COD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問題。 在實踐中,我們是以培育適合于本場的活性污泥為主。這種活性污泥,在運轉一段時間后,趨于穩定,有時為了更好的處理效果,才添加人工菌劑。如強微的“城市垃圾污泥河段處理菌劑”,城市垃圾污泥河段處理菌劑也是一種復合菌劑,其中有好氧菌也有厭氧菌。 好氧菌中包括糞腸球菌、屎腸球菌、反硝化細菌、解磷解鉀菌、硫化物氧化細菌、酵母菌、乳酸片球菌、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其他芽孢桿菌,模擬自然生態按合理的比例菌數復合而成,我們有處理豬場糞污的經驗,一般每個月在活性污泥培育池或直接在曝氣池中添加10克/立方米,一個月添加一次即可,可以顯著增強污水的處理效果。 所以說,這個問題本身并不是一個單個的菌能處理得了的,即使是在水產養殖池塘中。其實水產養殖水體也是一個污水處理廠,只是其中的COD、氨氮、總磷含量都極小的污水處理廠,并加上了藻類的生態系統,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動態的生態平衡。 3、要高效處理COD,曝氣是重要的一環,既然叫化學耗氧量。生物耗氧量(一般是指五日耗氧量),那么往系統中不斷充入氧氣是必須的,也是重要的一環,這是耗氧量的氧氣來源,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在充足的溶解氧的前提下,微生物分泌的胞外分解酶才能豐富起來。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快,才能快速的把有機污染物變成菌體細胞本身,才能較快的形成菌膠團。充分的曝氣也是培育活性污泥的手段,以曝氣為主,厭氧為輔。 4、要降BOD,還得有一個合理的BOD/TN的比例,這個比值,也可以叫碳氮比,即BOD和污水中總氮的比值。良好的高效處理有機污水的這個比值應該在10以上為好,也就是說,光有BOD,沒有氮源(實際上不可能沒有氮的,糞污中的氮很多),也是降不了BOD的。這是因為微生物菌劑的生長繁殖,需要C、N、P等主要營養元素,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等;只有C元素(一般代表BOD)而缺少其他元素,也形成不了菌膠團。 對于采用A/O工藝,即厭氧池/曝氣池交替使用,既脫COD又脫總氮的工藝的。也即反硝化池/硝化池,交替使用,或采用大比例的回流(如回流比600%以上的,也相當于交替)的,則BOD/TN的比值最少也要4以上。因為反硝化池會脫氮,間接地也相當于提高了碳氮比。 所以,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并不是說用某一個菌就能處理一切的問題,不是這樣的,不同的污染物來源不同,污水處理廠中所培育出來的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相也差別巨大,所用的人工菌劑也會有所不同。所以,這是一個比較系統而復雜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