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不小。其中,水流域生態保障以及極端天氣引發的氣象預警是生態建設的重要一環。各類水域流域防汛抗旱、生態保護、發展氣象保障能力亟待提高。想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提升,還需增強氣象保障能力,打造成大河監測、治理、保護、預警的高質量發展思路、,建成氣象高質量服務保障生態的“樣板”。 近日,中國氣象局與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四川、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沿黃河九省聯合印發《“十四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十四五”期間氣象服務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預計2025年,初步建成以“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為標志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業務體系。 《規劃》明確四方面16項重點建設任務四項重大工程。16項任務分別從加強氣象監測, 提高氣象預警能力、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加強氣象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做出部署。 在加強氣象監測方面,《規劃》指出要提升暴雨和氣象干旱監測預警能力,提升氣象災害綜合防御能力,加強暴雨和氣象干旱災害風險普查評估;科學應對氣候變化,保障流域生態環境改善。 在提高氣象預警、氣象災害防御方面,《規劃》要求加強氣候變化監測診斷研判,科學開發流域云水資源,加強生態氣象監測預報服務,提升環境污染防治氣象服務能力;發揮氣象趨利避害作用,保障流域高質量發展。 加強氣象大數據應用方面 ,《規劃》明確加強流域氣象大數據應用支撐、氣象科技創新支撐,完善流域氣象業務支撐系統,并以此系統提升流域糧食生產、城市和城市群、鄉村振興、互聯互通氣象保障能力,提升流域能源產業、文化旅游氣象服務能力。 
此外,《規劃》提出實施黃河流域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工程、生態氣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工程、氣象科技創新任務等四項重大工程。 不難看出,想要讓水流域氣象生態防治工作再上一個臺階,仍需依靠技術發力。依靠智能監測和大數據技術,預報數據將更加準確。《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將實現全流域氣候區及主要氣候變量觀測全覆蓋,月、季、年降水趨勢定量預測到縣,短期預報準確率提高5%。 同時,發揮各類技術的監測預警作用還需建設相關觀測基地,推動區域生態監測服務加速形成。《規劃》提出將建設一系列氣候觀象臺、站和生態氣象觀測基地,極端氣候事件識別率達到80%,典型云降水系統增雨(雪)率提升到11%-13%,加強流域氣候評估和生態氣象服務能力建設,生態保護修復氣象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規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為標志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業務體系;2035年建成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流域氣象現代化體系。如何順利完成?這一答案與上述流域專業氣象觀測網、“氣象+”服務業態、專業化網格氣象預報服務分不開。屆時,多個氣象監測網將覆蓋綜合立體交通、大城市及城市群、鄉鎮等人口聚集地,建立適應需求、快速響應、集約高效的流域新型氣象保障業務服務體制機制。
|